|
救命,只有我觉得这故事不需要叙事三小时吗? |
|
在哥廷根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实在过于奇妙了。“你不喜欢剑桥,去哥廷根吧。”在场的人都笑了。但之后,就基本上是在一堆错误选项中选择一个错误的绝望之路。那颗原子弹最初是准备对付我所身处的这个国家的。那两颗原子弹导致了那么多日本平民的死亡。但如果不投掷,那不可避免就会导致更多中国人的死亡。但如果苏联早点出兵,日本会提前投降。但如果没有原子弹的爆炸,苏联就会迟迟不出兵……说罢这些what if的平行宇宙的历史,量子力学现在最流行的文化符号,也恰恰就是多元宇宙。很难想象,多元宇宙的那个起始点,就在哥廷根。 |
|
又白又男又有点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是背景板,让这么好的女演员来演这些没有灵魂的人物真的是浪费。和Barbie同一档期,对比之下就知道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
|
看之前以为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科学家,看完才意识到他其实是一位情绪稳定的项目经理! |
|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
|
看前瞻才知道kitty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定期为项目组成员检测是否遭到核辐射,这么重要的事竟然都没有提,要不是和检察官的嘴炮很出彩,观众可能就以为她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吧 |
|
有史以来最折磨路人的诺兰电影。抛弃掉以前的时间把戏,没有把人振上天的视听体验,安安静静拍了一部人物传记片。总体来说不难懂,就是过去、现在这两个故事线的剪辑有点跳脱,而且不像《无名》那样注明时间点,非常考验观影专注度,一个不留神可能就跟不上了。台词文本量极大,人物众多,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历史的梗概,光是那一大堆人名就能把你绕晕。裸戏属于可以但没必要,诺兰这回太任性了。用了不少意识流的错觉、幻想、听觉屏蔽来表达奥本海默对原子能的深入骨髓的不安与焦虑,与最后事件论点总结搭配在一起,确实如同北美影评所说的“震撼到失语”的感觉。但这一切的大前提是你要对上信号。在观影环境如此浮躁的2023年,居然敢用1亿美元做这么一部冷静、严肃、慢热、脱离观众的电影,也只有诺兰了,只能祝你回本顺利了。 |
|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
|
我相信我们国家有非常多大家并不熟悉甚至熟悉的人物可以拍传记片,但国内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像这样复杂的人物而不是单一的爱国或者聪明或者努力等标签化的人? |
|
@Paris Odeon
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
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
|
我到最后只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思考了宇宙之后,被这个世界拉扯的样子。 |
|
全片最喜欢的三段:Kitty 养娃奔溃“I've been going to him all day” ,Kitty嘴炮怼检察官,Kitty不愿意和眼影哥握手。kitty-我最喜欢的角色。 |
|
出场的物理学家从海森堡、爱因斯坦到费曼一个赛一个的刻板印象,科学进展也处理得轻飘飘的(托尔曼画出来啦、泰勒算出来啦、玻尔来给提示啦…我会造A bomb啦),叙事比重最大的是麦卡锡主义背景下的猎巫奥本海默事件,顺便暗戳戳埋了胡佛和JFK的政治彩蛋,但是也并没有触及到英美二战中防苏甚于防德的底层思维。核爆镜头冲击力不够,大弦乐、倒计时buff都叠满了,最后却一泻千里。广岛长崎更是没有一个直接镜头,如果是庵野秀明来处理很可能直接给你放几张核爆后人间炼狱的无声ppt,胜过任何矫饰。诺兰对反核武的庸俗化处理简直是新自由主义的旗舰产品,看不到真诚的表达,完全没有《薄伽梵谭》和普罗米修斯盗火命运般的碾压感 |
|
消失的女科学家 |
|
把一个导演推上神坛是对电影的不尊重 |
|
奥本海默怎么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连正眼瞧一下他那个服务员出身的弟妹都做不到,他只是纯粹地痛恨纳粹而已…… |
|
裸戏挺没必要的,过于突兀,因为很明显可以用其他镜头来进行暗示;再者,诺兰塑造不好女性形象其实可以选择不拍,塑造得过于单薄且完全工具人。全片最有表现力的镜头莫过于爆炸后的沉默和二战获胜讲台演讲这两段,不错的镜头语言,但是表达反战过于含蓄。演员撑起了政治猎巫、法庭互斥的文戏,但是客观上创造发明的过程显得有些虚无缥缈。 |
|
4.25本以為天能已是諾蘭作品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奧本海默硬生生地再度拉高了門檻,時長挑戰膠卷盤所能承載的最長時長,也挑戰了諾蘭至今作品中最長紀錄。一票賀歲片卡司參演諾蘭至今娛樂性最低的純劇情片,3小時不間斷的對白轟炸,搭配諾蘭一貫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資訊量龐大,解釋性對白眾多,如無背景知識可能看到中間會有些混亂,但基本上前期的混亂到最後一小時便會迎刃而解。大可用最平鋪直敘的方式拍其人物生平,諾蘭選擇再度用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在三個時間線跳躍穿插,前2小時的高峰便以原子彈試爆成功落幕,後1小時立馬銜接奧本海默因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喜好而被政治迫害的歷程,如果說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喝采瞬間是屬於主旋律的時刻,那後面立馬銜接的政治迫害儼然是反主旋律的驚悚片,收尾畫龍點睛,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死神本身。 |
|
《奥本海默》真的就是一个故事性极强的传记片,千万别期待和诺兰的《盗梦空间》或者《星际穿越》一样有那么强的故事性。介绍人物是主题,造核弹的的戏份微不足道。轰炸也不是主题,反思的戏份更重。所以必定是个两极分化的电影,这部片涉及大量人物和物理原理和历史事件,缺一个对故事的理解大打折扣,加上三线叙事,背后的阴谋迫害,让这部片有诺兰一贯的复杂,可以说这部片是有门槛的,也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睡着了,真不是简单的造核弹。而且,这部片正正好好三个小时分了三幕,精准的分割奥本海默三个阶段,真的太有魅力了。里面大尺度也看了,三场戏,其实不多,但确实涉及了剧情关键部分,有一场甚至跳戏到《汉尼拔(剧版)》。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看的,尤其是实拍出物理之美,估计也就诺兰能做到。#英皇影城 |
|
如果电影停留在前两个小时,那这会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但第三个小时——那些比核爆还要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比恒星还要耀眼的、刺透灵魂的光芒——让奥本海默成为了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也会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部电影,或者更多。 |
|
想起很多年前看图灵的时候,看完也是这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不能正名。 |
|
从没看过一部电影,在倒数、成功、欢呼结束后,让人感到席卷而来的无力与绝望。 |
|
诺兰想拍的那种关于大业的惊悚电影,爆炸是由内部开始的,时间是一种花招技术,只是通过它抵达毁灭,政治和人类互相构陷只是外皮,他亲眼目睹这个由他制造的死亡地狱,混杂着颤栗和无限入迷。研究他的某个作者说:“我经常在想,是什么阴森恐怖的先见之明让奥本海默找到了奥义书里的中心困境”,深以为然。(莲真的好美(诺兰确实自曝其短了,不会拍室内多人对话 |
|
内核有种把大家叫出来就为了这点事啊的味道 |
|
科学家:害怕成为神。
政治家:妄想成为神。
|
|
终于见到川普和金正恩桌上的红色按钮长什么样子 |
|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被过誉的导演。这个电影拍得迂腐,空洞,虚张声势。不断的闪回、泛滥的音乐、没完没了像堆砌了一百个预告片,处处暴露创作上的缺乏自信和人文关怀的浅薄。与其称之炫技不如说是黔驴技穷。冷酷的商业头脑生拉硬拽迫使观众虚假共情。每一个场景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等着另一个角色说完他的台词,好开始说自己的台词。表达政治观点与认真叙事有时是相违背的,繁冗并不等于深邃,最基本的都不能使人相信人物真实地活在这些处境与关系之中。
大众多是没有安全感,才会对这样的作品趋之若鹜,以皇帝的新衣确认自身的存在,贫乏的感情因懂了诺兰而拥有了过剩的意义。
completely lacking sense of reality; very poor filmmaking; piece of commercial shit |
|
三小时听力考试 |
|
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
|
爆炸之初是无声的,像毁灭来的后知后觉 |
|
1、先不说女性角色多扁平多花瓶(一个红玫瑰蚊子血一个贤妻良母默默奉献最后还杀出来护夫扬眉吐气……)2、诺兰真的老直男,最后讽刺李维斯人家根本没说你,秒穿越韩寒邓超电影里的抖音水平爽文剧情,小直男们看得一起高潮。3、从炸前的坚定甚至说服这么多人到突然一炸后困惑太急转弯了,我跟不上。4、这不是3D炫技片啊,为什么穿插这么多PPT讲课般的碎片画面,我还期待导演试图在爆炸的时候教会我科学原理,但它们只是碎片……5、最后半小时把战争、科技、政治多维矛盾讨论全落在小鸡肚肠科学家宫斗上,我为奥本海默不值…… |
|
「沉默震耳欲聾」,真是這樣。像讀完陀斯基作品一樣有種隆隆隆的沉重感。 |
|
第一个小时我一直在想这跑马灯式的电影什么时候切换到正常节奏,给我的感觉就是“文科中二病对科学家、天才、极客的神秘主义幻想”,只要主角一沉默,就会冒出来一些什么的几何线条和声音….这是在表达什么???结果3个小时全都是跑马灯,整个电影好像是看完了3个小时的ppt,真的浪费时间。整个信息量不如去看两遍维基百科,然后就是奥本海默做的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大的一件事,成就也非常高。但他更像一个卓越的系统工程组织者和战略家。最关键的成就是比狄拉克更早意识到正粒子,还有量子隧穿。其他的放在那个年代横向比较平平淡淡吧……而且所谓的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成果主要都是他的学生做的…要知道1920-1940可是原子物理的盛宴时代,还师从多个名门,是个很优秀的物理学家,但要说是那种震烁古今的鬼才那就太过了… |
|
也许他们根本没提到你,只是谈论了更重要的事呢 |
|
在三小时的怼脸拍和音效震颤下,诺兰是如何做到讲了一个在科学部分和政治部分都不成立的故事?女性角色只有病态和沉默?最重要的矛盾源头竟然是玻璃心误解悄悄话? |
|
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谈些什么? |
|
情感触动未必很多。但真是视听原子弹 |
|
简单来说,诺兰的电影是智力辅助器。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让观众误以为诺兰的智力很高。二是让观众误以为自己的智力很高。 |
|
诺兰这几年的电影一路看下来,感觉他的风格辨识度越来越高,作者电影的属性越来越强,不管他拍摄什么题材,最后都是与众不同的诺兰电影。以前大家说他的电影,配乐声音太大,这部还是一样,配乐在电影中不仅是外化了主角的情绪,同时还控制着戏的情绪和节奏,时刻操作着观众最本能的生理反应,明示观众该有怎样的感受。诺兰对于配乐的理解有他的那一套,像是在艺术和商业中寻找平衡点。其实他的导演风格也是如此,他是当今好莱坞导演里视听语言功底深厚的极少数,可以用商业电影的思维去运作任何题材,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中间寻找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包括《奥本海默》这种台词量巨大,骨子里很文艺的类型。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这种比重的权衡与拿捏所带来的电影的观影感受,也变成了他的作者风格,而《奥本海默》属于能凸显导演视听技巧的那一类。 |
|
看完很久实在懒得标,现在诺兰在我心目中就是英美王小帅——职业生涯不短了,世界早翻天覆地,但中年男子永远享有没有学习能力也有人买单的特权。我要是想看反英雄搞事业穿插白男开会吵架、黑板上写算式这种烂俗的科技行业表现、女性和poc工具人连连看,我不如去看第21遍《社交网络》,剧本台词剪辑节奏都强太多了而且还不故作深沉。诺兰作为第一世界人对知识分子被用完即弃的理解可能还是太浅,最后竟用一场唐尼最标志性的慷慨陈词把冷战思维收束到个体反派身上,看得我笑出声。说这部像《建国大业》,当然不是指《建》直白的单一的庆祝性部分,但当所有演员的脸的知名度在当下的大众文化中都远大于他们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本身,这何尝不是一种拙劣的景观化甚至是tableau化?只是不展示核爆的新闻图片就算反思了吗,那这反思的门槛也太低。 |
|
带着期待走进影院,带着沉默离开座椅,仿佛参加了一场全人类的葬礼。 |
|
批评老白男审美的是什么毛病,那个年代就是男性主导的社会,这么近代的历史如实拍、反映对战争的思考就完了,还要给你拍出女性主义,性别平权的思想吗,你们和欧洲的环保分子,美人鱼也要黑人演有什么区别,挂个脑科吧 |
|
Letterboxd上有个评论说,“事实上,诺兰总是将实际上简单的情节和经常毫无生气的人物不合理地复杂化了,他试图用时间和节奏游戏来掩盖许多情节元素的平庸。”这就是我现在看诺兰电影的感受。如果有些人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是想看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的场景,那就要被预告片欺骗了。不过如果是我记忆出差错的话,那肯定是因为我睡过去太多次。 |
|
最后1小时过于精彩,明明是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最后却实现了诺兰式的经典反转和复仇。其实与毁天灭地的核武器相比,真正的大杀器一直都是、永远都是人心。诺兰是不是最好的导演不好说,但本片绝对有超一流的剪辑师,声光影画的拼接就像一场华丽的魔术,让人在眼花缭乱中心悦诚服。 |
|
整整三个小时,诺兰既没有让我们看到奥本海默的成长、他的科研能力、他对于一整个曼哈顿计划的掌控力以及他跟情人和老婆的关系(尤其是情人,我完全搞不懂她对于奥本海默到底有什么影响),也没有处理好这几十个人物跟奥本海默的关系和对这件事这个人的影响,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浮于表面。然后可以看出来诺兰对于美国投向日本那两颗原子弹以及麦卡锡主义(这一点毫无疑问)的否定态度,但他并没有挖掘出更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这也导致奥本海默这整个人物的塑造是乏力和疲软的。这个人物如此复杂,他后期的遭遇又如此悲剧化,本不该用这样一部难以说是深刻用浅显来说又有些偏颇的电影去概括。希望诺兰有一天放弃高轰炸的声音,嘈杂和一刻不停的配乐,以及非线性叙事。 |
|
政治家会以为科学家给他穿小鞋,而科学家的忧愁却放在了全世界。 |
|
恭喜诺兰拍出了导演生涯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为了冲奥,他不惜牺牲了他和同级别导演最大的优点:兼顾艺术和趣味,为了艺术完全放弃了娱乐性,以至于你知道这是部好电影,但依然觉得有点枯燥。
当然,枯燥不是电影的缺点,而是观众的缺点,是我的缺点。
我承认《奥本海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我也承认,作为一个俗人,我还是更喜欢《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黑暗骑士》这样的更“有趣”的电影,尽管在很多影评人和“专业影迷”眼中它们只不过是平庸之作。
诺兰为了冲奥不得不有所取舍,更加体现了《星》《盗》《黑》有多么牛逼,因为很多很伟大的导演都只能在艺术和趣味之间选一个,更多的导演是一个都得不到,而《星》《盗》《黑》却能将两者完美融合。
我们从不缺《奥》这样的“好电影”,缺的是《星》《盗》《黑》这样的“不那么好”的电影。 |
|
二三幕渐入佳境,0.75倍速的索金流剧本,政治,科学和人性的交错拍得很扎实,比狂秀高概念的前作舒服太多。在政治惊悚为主色调的世界里,再精明的单纯的理想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棋子,主张很明确:人类不会在原子弹爆炸中灭绝,而是政治博弈中作死。基莲把一个游刃有余却陷入道德困境的人演得太好,最终指向的是科学家无法逃避的“信仰”探讨,也算抛弃了建核大业叙事。
诺兰是会拍的,以光声不同步的形式拍爆炸,绝妙。但他被批不会拍女人这多年后这方面还是没开化,一如既往地不会拍女人,太多unnecessary nudity,审讯室ride实在是太愚蠢!拍基莲就完全another level,360度全年龄段无死角的魅力展现,像极了十年偷情终转正后疯狂的秀。咱以后就拍男人戏吧,你有大大滴直男受众,别再勉强了自证了。 |
|
可别把《芭比》搬出来对比了,根本就是两个不同主题的电影。还结构人家诺兰又老又白又男,还什么缺乏时代意识。他故事的主题就单纯的是“奥本海默”这个人的主观视角经历,历史背景就发生在一个父权世界的二战时期。这个时期物理学家们首先关心的是核武器会不会点燃大气毁灭世界,纳粹会不会先造出核武器而去炸全球,我们造出来的核武器和氢弹会不会被拿去滥用导致世界各地核武爆炸。平权运动根本就不是当时时代的主题。凯瑟琳和琼两位女性他们参加的进步运动,对奥本海默的影响与坚守还不够凸显她们在那个时代的进步性与重要性?还说女性是背景板,这部电影除了奥本海默以外所有人都是背景板。女权根本就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凭啥要求人家搞女权,合着电影里面没有女权主义就要被扣上又老又白又男,政治不正确的帽子?真的好搞笑。政治正确滚出电影圈。 |
|
比较好的观影体验。因为这是一部让很多男的无爹可当的电影。他们连人名都记不全。 |